北海做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份,一直是北海旅游宣傳的目標。因此保護其相關的文化也一直受到市委重視。主要是4大遺產,合浦漢墓群、大浪古城遺址,草鞋村遺址,白龍城遺址,是北海海上絲綢之路的珍貴歷史文化。
12月31日北海市文化局長宣布《北海市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點保護辦法》和“北海海絲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主體進展,隨著現在北海合浦經濟的發展,遺產點保護與合浦城鄉建設產生矛盾,而且日益加劇,若無有效的監管保護方式,合浦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將會在發展土地經濟建設中逐步消亡,否則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也只有將歷史文化遺產納入依法保護的軌道,才能有效的對其進行保護。因為此《北絲之路遺產保護辦法》的頒布和實施對未來監管更顯得尤為重要。
北海絲綢之路保護法是為了有效保護和管理北海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要求文化遺產點所在地的縣(區)文物行政部門和村民一起配合保護,公安、工商、旅游、規劃、住建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協同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海上古絲綢之路形成于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從越南中部或徐聞(廣東)、合浦(廣西北海)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余日駛抵湛離(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余日,抵達夫首都盧(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斯里蘭卡),然后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于皮宗(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后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